传递文化情感和情绪价值

娱乐 (1) 2025-07-13 08:39:21
原标题:传递文化情感和情绪价值

文创,即文化创意产品,它是特定历史、文化的物质载体。通过创意设计,厚重的历史化作轻盈的生活诗意,文化的传承、情感的寄托都浓缩在小小的文创之中。目前,文创设计在市场发展中面临双重挑战:既要破解“符号挪用”导致的同质化困境,又要回应青年一代“情感刚需”催生的体验升级诉求。

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创设计正经历从“文化搬运”向“情感联结”的转型,因此,设计师不能仅仅停留在对文化符号、实用功能和视觉观赏的关注上,还应更多地满足消费者的情感需求,通过产品传递文化情感和情绪价值。结合文化符号转译、场景叙事体验、用户共创,寻找趣味性、互动性、审美性、心理疗愈等价值,是设计师需要考虑的目标。

文化符号的情感转译

文化符号,作为集体记忆的载体,是人们在提到某个地方或事件时第一时间能够想到的“印象”,比如天安门、天坛之于北京,大雁塔、汉唐文化之于西安,东方明珠塔、石库门建筑之于上海,等等。因其直接性与形象性,这些文化符号是文创设计的首选内容。在进行当代转译时,需要保留传统文物或图案造型的基本样式,更重要的是,突破对表层形态的模仿,挖掘其深层文化含义。

例如,西安长安通推出地铁公交卡——“奉旨出行”玉玺卡,巧妙选择现存于陕西历史博物馆迄今发现唯一的汉代皇后玉玺为原型,将古代寓意皇权威仪和准允之意的玺印和当代数字芯片相结合,赋予刷卡开闸门一种皇家“奉旨出行”的情绪体验。一个小小的公交卡,成为时尚出行的载体,建立了历史文化与大众日常生活的“超链接”,在方寸之间尽显科技与文化的巧思。

近年来,博物馆文创注重以轻松且兼具实用性的设计创意,实现馆藏文物的直观化与形象化,进而最大限度地促使消费者基于情绪共振的消费行为。比如,国家博物馆的明孝端皇后九龙九凤冠冰箱贴近两年成为备受推崇的首都文创,其中就体现出明显的“社交货币”属性。现实展厅中,广大观众面对相机,通过不断地调换角度、更换姿势,只为隔空“戴”上凤冠;文创商店中,购买到一款高颜值的限量版凤冠冰箱贴,所达到的强烈获得感,促使他们乐于在社交媒体上分享。凤冠文创兼具文化性、艺术性与时尚性的特征,可以为拥有者提供一种明确的“人设标签”,带来流量,实现一种可见性的情绪价值。

场景叙事的沉浸体验

情绪价值,让文创产品不仅具有纪念品层面上的吸引力,更具备了文化消费层面上的“心引力”。当前,青年群体消费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从商品本身的实用性,到更渴望获得情感共鸣与心理满足,这些促使设计师在文创产品中更多、更深度地融入情感元素。以地域文创为例,以前它多是人们“到此一游”后随手带走的见证物;如今,提供沉浸体验、具备情感黏性的文创产品,可以成为吸引更多人前往当地消费的拉动器。

文创销售空间从“商品陈列场”向“情感共鸣器”进化,从线性陈述转向多感官的情绪剧场构建,许多“出圈”文创由单向的售卖模式转变为“情境表演式”。比如,西安的“绒馍馍”、甘肃的“毛绒麻辣烫”,等等。近年新晋顶流文创“绒馍馍”,在命名上与西安地域美食“肉夹馍”相结合,产品的设计融合肉夹馍外形特征和拟人化的表情,柔软亲肤的毛绒材质,高度还原了肉夹馍形态。在购买场景中,售货员地道的陕西方言、选馍、夹肉、浇汁的制作过程,完整复现本地美食的制作场景。通过提供沉浸式互动,使购买者获取关于地域文化的情绪体验。这种设计思维跳出了传统工艺美术的框架,转而关注产品与使用者之间的情绪对话。

情境化的文创产品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比如,河南博物院近年来在文创领域频频发力,这座拥有近百年历史的博物院以史前文物、商周青铜器等最具特色,因此,它发挥优势,在全国较早推出“考古盲盒”文创产品。设计团队并未停留在青铜器造型的复刻层面,而是将考古工作的核心体验提炼为“未知、探索、发现”的情感链条,让用户成为一名文物“发掘者”。盲盒内随机埋藏的文物模型、附赠的洛阳铲工具、包裹“文物”的夯土材料,共同构建起完整的考古仪式感。当用户用微型洛阳铲层层剥离土壤时,指尖传来的颗粒质感与历史触觉记忆形成通感;而文物逐渐显露的过程,则复现了考古学家“破译文明密码”的惊喜体验。2025年河南博物院深挖情绪体验,又推出“考古明盒”体验箱,侧重于让年轻人作为鉴定官层层揭开文物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这些设计将文化认知转化为身体记忆,将考古体验转化为游戏化的情感记忆,使普通人完成的不仅是一次休闲解压体验,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

互动共创中的文化传承

文创设计发展至今,正从“物的集合”转向“人的连接”,让用户成为文化的共创者。文创设计者需要对文化成因、审美特征等进行深入研究,从中不断寻找创意灵感,使文创产品成为文化传承的有效载体。

西安碑林博物馆是一座以收藏、研究和陈列历代碑石、墓志及石刻造像为主的专题性艺术博物馆。西安碑林拓印文创,以“手作温度”为核心,以传统手工宣纸、碑刻、松烟墨块与素麻拓包为基础工具,内嵌《多宝塔碑》《曹全碑》等经典碑刻的定制碑文石刻纹理板。当用户以清水浸润宣纸,用拓包蘸墨轻扑时,纸张上便逐渐显影出碑文细节。这一过程模拟古人“纸墨相搏”的原始劳作,通过手部肌肉的重复动作与墨香渗透的嗅觉记忆,唤醒用户对书法的直觉感知。这些设计在科技高速发展下,反而侧重于回归“手、眼、心”协同的朴素体验,使文化传承沉淀为可触摸的时空痕迹。

随着数字技术的进步、传播手段的提升,人们可以实现足不出户“云游天下”,文创设计也朝向数字化、个性化、交互式的方向发展。如敦煌研究院发布的云游敦煌小程序,用户可以登录体验“云彩丝巾”制作。将藻井、瑞兽、装饰图案、山水、建筑等壁画经典图案元素搭配叠加,生成专属的视觉搭配样稿之后,用户可以将该图案移至丝巾上,根据个人喜好编排设计,然后进行数字打印。这种参与式设计使文化传承呈现三个转变:从专家主导到大众共建,从静态保护到动态进化,从工艺复制到情感附着。

文创设计中体现出的情绪共振,本质是文化记忆的当代转化。当文创设计不再止步于纹样复刻与功能附加,当每一件作品都成为穿越时空的情感导体,我们便触摸到了文化传承最真实的温度。文创的情感化设计实践,正重构人与历史的对话方式——它们不再是被瞻仰的标本,而是可参与、可触摸、可生长的生命体。未来的文创赛道,必将是情绪共振频率的竞技场:设计师需化身文化翻译官,将青铜的冷峻转化为掌心的温度,让碑文的斑驳跃动为城市的心电图。当每个用户都能在文创体验中找到自己的情感坐标,文化传承便不再是博物馆玻璃柜中的无声陈列,而是成为一代代人最真实的情感记忆。

(作者:荆伟,系西安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视觉传达设计系主任)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