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击成都雷暴雨:道路积水如“开船”
【直击成都雷暴雨:道路积水如“开船”】6月29日清晨,一场持续数小时的雷暴雨突袭成都,主城区多条道路积水严重,部分区域水深超1米,车辆行驶如“开船”,市民戏称“在成都看海”。据成都市气象台监测,当日7时至10时,全市平均降雨量达83毫米,其中武侯区、双流区、温江区局部地区3小时累计降雨量突破120毫米,达到大暴雨级别。这场被网友称为“2025年最强短时强降雨”的天气过程,让成都以“暴雨内涝”登上全国热搜榜首。“早上8点开车出门,发现天府三街已经变成‘天府河’。”家住高新区的市民李先生回忆,他的SUV在积水中熄火,水深没过车轮近半米,最终不得不弃车逃生。类似场景在成都多地上演:武侯区科华北路隧道积水达1.2米,多辆轿车被困;双流区机场路与大件路交叉口形成“堰塞湖”,水流湍急如瀑布;温江区光华大道部分路段积水漫过公交站台,行人需蹚水前行。暴雨导致交通陷入瘫痪。据数据显示,截至29日10时,成都主城区拥堵指数飙升至1.6(正常值为1.0),平均时速仅32.257公里,较平日早高峰下降40%。地铁1号线天府三街站因站外积水倒灌临时关闭,数百名乘客滞留;双流国际机场部分航班延误,T2航站楼出发层出现积水,工作人员用沙袋筑起临时防线。
成都市气象台监测显示,6月28日7时至29日7时,全市出现暴雨86站、大暴雨39站,郫都体育中心以96.9毫米的降水量成为“雨量之王”,温江、蒲江、双流等地降水量均超过85毫米。暴雨引发连锁反应:双流区彭镇金河瞬间风速达18.2米/秒,相当于8级大风;天府新区华府大道出现严重内涝,积水最深处达1.2米;金堂县沱江流域水位暴涨,部分沿河商铺被淹。截至29日10时,全市已转移地质灾害隐患点群众127人,关闭山区景区5处。
“这次降雨是冷暖气团‘对峙’的典型案例。”成都市气象台首席预报员李明分析,从北方南下的冷空气与携带南海水汽的暖湿气流在四川盆地西部激烈交汇,形成稳定的降雨带。同时,高原低涡系统持续盘旋,导致降雨系统移动缓慢,部分区域累计雨量突破300毫米。
地形因素加剧了降雨强度。成都西部地处龙门山脉迎风坡,水汽在此被迫抬升凝结,形成“地形雨”效应。历史数据显示,2013年成都年降水量曾达1343.3毫米,而本次降雨过程已接近该数值的1/4。更值得关注的是,这种“西多东少”的降雨分布格局在成都持续存在——近30年气象资料表明,蒲江县年均降水量比金堂县多出400毫米。
暴雨中,成都的排水系统迎来年度大考。在天府五街地铁站外,抢险人员正用大型抽水泵向外排水。“全市排水管网按‘5年一遇’标准设计,但短时强降雨仍可能造成局部积水。”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解释,当河流上涨淹没雨水排口时,排水能力会下降60%以上。
应对措施迅速展开:29日8时50分,成都市气象台将暴雨橙色预警升级为黄色,新都、金堂等7个区县同步发布预警信号;市应急管理局启动Ⅲ级应急响应,调派冲锋舟42艘、抽水泵156台;地铁部门在18个低洼站点增设防洪挡板,公交集团开通12条临时摆渡线。
这场暴雨让人联想起2018年“7·11”特大暴雨——当时成都中部、北部出现大暴雨,都江堰市玉堂镇龙凤村10社3小时降雨量达367.5毫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3亿元。对比两次灾害,城市防灾体系已发生显著变化:气象部门提前48小时发布暴雨预警,通过“天府通”APP向2100万用户推送预警信息;近五年投入127亿元改造排水管网,建成海绵城市面积386平方公里;组建1.2万人的基层应急队伍,储备救生衣、帐篷等物资价值2.3亿元。
根据中央气象台预报,本轮降雨将持续至6月30日上午,随后转为多云天气。但7月1日夜间起,四川盆地将迎来新一轮强降水,部分地区可能遭遇特大暴雨(250-300毫米)。四川省气象局特别提醒,需防范持续降雨引发的山洪、滑坡等次生灾害,尤其是都江堰、彭州、崇州等地质灾害高风险区。
“这次暴雨既是挑战,也是检验城市防灾能力的试金石。”西南交通大学防灾减灾研究所所长王教授指出,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极端天气事件频率增加,城市需要建立“监测-预警-响应-恢复”的全链条防灾体系。
在暴雨肆虐中,无数普通人伸出援手:锦江区某火锅店老板开放门店,为30余名被困路人提供免费食宿;外卖小哥张伟用防水袋包裹餐箱,在齐膝深的水中步行3公里完成配送;志愿者李芳在双流区连续工作12小时,帮助转移被困老人和儿童。
“成都人骨子里有种乐观精神。”市民刘先生在朋友圈写道,“暴雨冲垮了道路,但冲不垮我们对生活的热爱。”这种精神,或许正是这座城市在极端天气面前保持韧性的深层密码。气象部门提醒,未来三天仍需警惕强对流天气,市民出行应携带雨具,避免前往山区、河道等危险区域。在这场与自然的较量中,成都正在用科学防灾和全民行动书写新的城市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