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时代的舞台上,我们要珍视艺术个性,激发文化自觉,用心、用情、用力将传统精粹转化为创作基因,积极拥抱新机遇、新要求,与现代生活相结合、与新型技术相融合,重塑创作生态,绽放新的生命力。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胜利召开,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为我们描绘了“十五五”时期乃至更长远的宏伟蓝图。全会强调,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提出发展具有强大思想引领力、精神凝聚力、价值感召力、国际影响力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文化关乎国本、国运,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生命标识,是文化意义上的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要根植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新征程上,文艺工作者要深耕传统母体,筑牢文化根基,汲取源头活水,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着力构建原创性、本土化的艺术理论和表达体系,厚植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不从生命意识的角度出发,就无法触达中国艺术的主体精神。中国艺术追求境界,如空灵、韶秀、清逸、苍古、萧疏、荒寒、烟润等等,这些既是艺术创作追求的审美境界,也是中国文化追求的生命境界。中华文化重意象,“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圣人立象以尽意”。对意境的追求使中国艺术在形式表达上不着痕迹、不露声色,如虞世南《笔髓论》言“字虽有质,迹本无为”。文艺工作者要自觉领悟中华美学的意旨内涵,自觉运用蕴含中华民族精神气质的话语体系构建中华文明精神标识,从充满历史感的文化土壤中生长出具有时代感的文艺之花。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作为人类历史上唯一未曾中断、延续至今依然生机勃勃的文明之邦,中华民族写下了一部五千年连绵不绝的浩瀚史诗长卷。这滋养着我们的文艺作品既有大江东去,又有小桥流水;既有大漠孤烟,又有江南烟雨;既有沧海桑田,又有柳绿桃红。不仅能挥毫时代气象,也能细描人间烟火;不仅积淀了薪火相传的坚韧品格,也映射着对世界文化的深远影响。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推动着中国艺术生生相续、新新不停。“近而不浮,远而不尽”,中国艺术的审美要求是通过自身永续的更新和运化,滋养出新的生命样态,给人以美的体验。在新时代的舞台上,我们要珍视艺术个性,激发文化自觉,用心、用情、用力将传统精粹转化为创作基因,积极拥抱新机遇、新要求,与现代生活相结合、与新型技术相融合,重塑创作生态,绽放新的生命力。
时代一步一个脚印向前,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迈出坚实步伐,文艺创作繁荣活跃,文化产业蓬勃发展,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更加富足,幸福感显著提升。迈上“十五五”新征程,在坚守文化立场的同时,我们还要回答好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世界之问,当以赤子之情感知时代脉搏,以深情笔触描绘时代画卷,以鲜活故事传递中国声音,创作出有筋骨、有气度、有温度的,经得起人民审阅、历史检验的优秀作品。“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我们要切实将文化自信充盈艺术创作实践,积极推动交流互鉴,创新传播方式,提升传播效能,激扬中华文明时代伟力,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为我们指明了前进方向,我们要深耕传统文化沃土,更加坚定文化自信,持续增强文化自觉,以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推进文化事业高质量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建设贡献更可靠、更深厚、更持久的精神力量。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国家京剧院院长、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
下一篇
已是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