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以“光影舞台 和美共生”为主题的“2025年国家大剧院国际歌剧电影展”正在如火如荼进行,《托斯卡》《卡门》《唐璜》《爱丽丝地下奇遇记》《山海情》等多部国内外歌剧电影在全国31座城市的90家影院相继展映。精妙的故事编排、出色的歌唱技艺和新颖的传播模式……歌剧与电影结缘,让更多人近距离感受到歌剧的艺术魅力。
成为文化交流中的重要名片
歌剧诞生于十六世纪末的意大利佛罗伦萨,源自宫廷娱乐活动。无论是华丽的舞台设计、复杂的唱法,还是极具仪式感的观看礼仪,歌剧总给人以“小众”之感。而歌剧电影,则是作为大众艺术的电影与歌剧的相互结合。
歌剧电影的形式与电影技术的迭代密切相关,其发展经历了由无声到有声的发展历程,在电影诞生初期,歌剧对提升电影的艺术地位及社会声望起到了重要作用。如1915年,为美国歌剧女高音歌唱家格拉汀·法拉量身打造的无声电影《卡门》,以固定视点的单镜头讲述了吉卜赛女郎的爱情悲剧。导演正是看中了法拉作为“歌剧卡门”主演的知名度,她精湛的、富有戏剧张力的表演是这部电影成功的关键。不过,由于当时的电影放映机无法同步播放声音,需要用到留声机等声音播放装置,或是歌唱演员和乐队现场演唱、演奏配合电影画面,观众在观看时会出现画面、口型和声音不同步的情况。当歌剧电影进入有声时代,胶片声轨的出现使歌剧与电影的结合方式发生了更大的变化。1931年由柯夫曼执导的电影《丑角》是第一部完整的歌剧有声电影,记录了歌剧《丑角》舞台演出的全部过程,歌剧音乐完全嵌入影片中,不仅使观众的观赏体验大幅提升,还成为珍贵的音乐史料。
在我国,歌剧与电影都属舶来品,歌剧电影的本土化过程,是西方歌剧形式、中国民族音乐元素、电影视听语言在特定主题下的结合。1951年中国第一部新歌剧《白毛女》被搬上银幕。随后,《红珊瑚》《江姐》《洪湖赤卫队》等多部经典歌剧也相继被改编成电影。影片均采用实景拍摄,以故事片的手法呈现歌剧故事,通过蒙太奇、闪回等电影手段清晰表达剧情与塑造人物。这些歌剧已是舞台上的成功剧目,而电影的巨大影响力使这些作品迅速传遍全国,成为最生动、最具感染力的革命题材作品,建构了新中国一代人的集体记忆和情感结构。影片中,艺术家们的表演、唱腔、乐队的演奏被完整保存下来,也成为后来复排歌剧的“标准范本”。
今天歌剧电影的创作与传播置身于全新的技术情境中。高清、4k、8k等技术成为歌剧电影主要的视频拍摄方式,音频从两声道立体声发展为环绕声、全景声。多视角机位调度、特写镜头、精心设计的画面构图,这些影像语言通过数字技术极大地赋予了歌剧电影视觉冲击力,以影像诠释歌剧艺术有了更多可能。如2006年,美国纽约大都会歌剧院拉开了高清歌剧转播的序幕。随后,英国国家剧院也开启“国家剧院现场”项目,数字化的观剧新模式让世界各地更多的歌剧观众都可以在电影院里同步欣赏剧院的演出实况。高清戏剧影像形式也相继进入百老汇、莫斯科大剧院、柏林爱乐音乐厅等场所,为歌剧艺术赢得了更多的受众。在我国,2013年国家大剧院启动高清歌剧电影拍摄制作计划,创作的《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是全球首部使用8K技术制作的全景声歌剧电影,并在2020年获得法国金卢米埃尔奖,还有《骆驼祥子》《长征》等歌剧电影亮相美国电影交易市场,成为文化交流中的一张名片。
构建更为丰富的表达空间
当下歌剧电影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以歌剧演出实况为拍摄内容的舞台记录式歌剧电影;另一类是运用电影手法将歌剧转换成影像故事,即歌剧故事片。在“2025年国家大剧院国际歌剧电影展”中,既有《托斯卡》《艺术家生涯》《山海情》等舞台记录式歌剧电影,也有以歌剧叙事结构再现歌剧演唱家生平的传记故事片《玛利亚·卡拉斯》,还有以XR技术打造虚拟歌剧舞台的影像故事《歌剧!日蚀的咏叹调》。这些歌剧电影以歌剧艺术为核心,运用电影镜头、叙事手段对舞台语言进行转化与再创造,展现并放大了歌剧的艺术特性和语境。
与舞台演出相比,歌剧电影运用不同的景别镜头,以全方位、多视角表现剧情与人物心理活动,构建了更为丰富的表达空间。如《奥赛罗》中,全景镜头展现等待船只靠岸的焦急人群,构成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和环境,与此同时,导演给予卡西奥面部特写镜头,预示出场人物的重要性,两种镜头的快速切换打破了舞台的固定视角,创造出更强烈的节奏感和心理紧迫感,不仅表达了热切期盼,更是在悲剧开幕前,完成了一次关键人物关系和戏剧氛围的“预演”。
音乐是构成歌剧最基本的元素,歌剧的形式美感正是在音乐的变化中产生的。歌剧电影在考虑镜头运用的同时,还须思索如何将音乐与戏剧在大银幕上有机融合。高保真的音效无疑是影响歌剧电影品质的重要条件,特别是在舞台记录式歌剧电影中,创作者应最大限度还原音乐的现场感,如通过无线传声器获得完美的人声录音效果,找到最佳拾音位置以确保高质量声音录制。目前,世界最先进的全景声技术已经可将歌唱家、合唱团最细枝末节的声音清晰地传递给观众。对于银幕前的观众来说,有了先进的音响技术还远远不够。要使他们获得至真的视听享受,创作者还要考虑音乐节奏与画面切换是否“合拍”,摄影机的“推拉摇移”速度与音乐律动是否保持一致,即音画结合的合理性。只有视觉与听觉统一,镜头下的叙事与音乐有了内在的逻辑关联,歌剧电影才会予人以更加舒适的观感。如贝利尼歌剧电影《梦游女》中的咏叹调唱段《啊!我怎么能相信》,演员为适配电影镜头的节奏,以较慢的速度,通过细腻而柔美的音色更充分展现女主人公在梦境中对短暂爱情的哀诉,达到画面与音乐相得益彰的效果。
此外,歌剧要经得起大银幕的检验,服装、道具、包括演员的表演分寸都要进行重新调整。传统舞台演出因为观赏距离远,歌剧演员的妆容和表演往往较为夸张,这却无法适配近距离、多角度的电影镜头。以歌剧电影《沂蒙山》为例,其服装以日常的设计风格为主,演员的表演风格也以一种更自然、更接近生活的方式呈现。为使角色“海棠”更真实、更真切,歌唱演员王丽达曾在镜子前反复练习,使自己的表演适配大银幕的要求,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影像技术带来革命性艺术传播
多角度的机位、超清的画质让歌剧舞台的每一个细节清晰可见,5G传输技术使世界各地的歌剧观众可以在电影院或是家中享受艺术大餐——歌剧电影便捷的欣赏渠道与亲民的价格使其在更广泛的社会群体中引发共鸣。
影像技术的革新为歌剧带来一场革命性的艺术传播,与此同时,人们也担心影像是否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歌剧作为剧场艺术的魅力。比如,电声传输削弱了乐队与人声通过空气震荡产生的自然泛音美感;相较于传统舞台,观众观剧的角度取决于导演与摄像,无法自主选择看向哪个位置、哪个人物。此外,剧场带来不可复制的仪式感,当演出幕布升起来观众的那份期待,以及演出结束后,整个剧场演员与成百上千的观众一同鼓掌、欢呼时的情感共鸣,是很难通过影像达成的。
笔者认为,歌剧电影无法替代现场演出,影像与剧场演出之间并非此消彼长的对立关系,而应各司其职,相得益彰。歌剧电影的最终目的应是吸引更多新的歌剧观众感受歌剧之美,推动歌剧艺术由小众走向大众。歌剧电影就像是走进歌剧的一把钥匙——因为歌剧电影的铺垫,当可以看到现场演出时,观众会立即买票走进剧场。
达到这样的效果,一方面,要适当增加歌剧电影的排片场次,并可通过导览、对谈等形式为观众搭建更多艺术交流平台。另一方面,也是更为重要的,要坚持歌剧电影的艺术品位,在剧本、表演与音乐创作上精益求精。特别是对电影导演来说,既要熟悉电影语言,也要爱歌剧、懂歌剧,才能促进歌剧与电影更好地结合,让歌剧电影迸发出更蓬勃的生命力。
(作者:姚帅,系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