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重压力之下,千禾味业伍超群赶紧给消费者编了一则“新故事”

财经 (3) 2025-11-10 18:13:55

  炒股就看,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来源:搞钱基地测评)

转自:搞钱基地测评

文 | 食悟(ID:food-gnosis)

2025年10月31日,四川眉山的一场发布会将重新拉回公众视野。该公司董事长伍超群手持中国调味品行业首张清洁标签产品0级认证证书,宣布旗下核心产品完成包装焕新——4-5种极简配料表被前置到瓶身正面,注册“0”标识取代了沿用多年的 “零添加” 字样。当天,千禾味业股价应声上涨。

表面看是一则“利好”消息,实则背后难掩千禾味业业绩下滑的被动和无奈。就在清洁标签认证发布前一日,千禾味业三季报显示:今年前三季度,该公司营收19.87亿元,同比下滑13.17%;归母净利润2.6亿元,同比下滑26.13%。对比上半年数据,二季度单季净利润曾骤降86.66%,仅剩1275万元的惨烈表现,三季度的“降幅收窄”更像是跌势暂缓而非触底反弹。

一边是行业首个0级清洁标签认证的高调官宣,一边是舆情危机导致的业绩滑坡,伍超群试图通过从欧盟照搬过来的“清洁标签”来编织新故事,恰恰暴露了千禾味业正深陷舆情与政策收紧的双重绞杀。

两次舆情击垮千禾味业 “零添加” 神话

千禾味业的业绩崩塌始于2025年3月开始的两场连锁风波,这两场争议精准击穿了其赖以生存的 “零添加” 品牌基石。

第一场是镉含量争议。有媒体送检的千禾御藏本酿380天酱油中,检出0.0110mg/kg的镉元素。尽管千禾紧急回应称该成分源于天然大豆原料,含量远低于国家标准限值,并强调“千禾0”系列确为零添加产品,但消费者的信任裂痕已无法弥合。在普通公众认知中,“零添加”等同于“绝对纯净”,检测报告中的“镉”字足以消解所有专业解释。

紧随其后的是标识误导争议。有消费者发现,“千禾0”实为注册商标,并非产品“零添加”的直接证明。这一发现引发舆论哗然,被指“利用商标打擦边球”。千禾虽辩解该商标仅用于区分产品系列,但已难以扭转品牌“不诚信”的负面印象。

两场风波的杀伤力在千禾味业财报中尽显:二季度营收同比下滑 29.86%,净利润从2024年同期的9568万元骤降至1275万元,跌幅达86.66%。核心品类全面失速:上半年酱油收入8.39亿元,下滑 16.09%,食醋收入1.59亿元,下滑21.51%;三季度颓势未改,酱油收入同比仍降12.3%,食醋降幅扩大至17.2%。

渠道端的溃败更显致命。为挽救销量,千禾二季度净增25家经销商,但线下收入仍降14.06%;线上渠道受舆情冲击更甚,上半年收入暴跌29.2%,三季度未见复苏迹象。伍超群在股东大会上坦言,快消品头部企业舆情恢复期通常需10至12个月,这意味着千禾至少要等到 2026年初才可能缓过气来,而政策的紧箍咒已悄然收紧。

新规斩断千禾味业旧生存路径

如果说舆情是短期暴击,那么2027年即将落地的新规,则从根本上瓦解了千禾味业的传统生存逻辑。舆情危机与政策收紧形成 “前后夹击”,将千禾逼至转型绝境。

2025年3月27日,国家卫健委与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发布GB 7718-202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明确禁止预包装食品使用“不添加”“零添加”等用语对配料进行特别强调,过渡期至 2027年3月16日。

这一政策对千禾的打击是毁灭性的。自2007年率先推出“零添加”酱油以来,千禾用十余年时间将品牌与该概念深度绑定,甚至在2022年海天“添加剂风波”中借势实现营收连续两年超30%增长。“零添加”不仅是产品卖点,更是其定价溢价和渠道话语权的核心支撑。

如今宣传口径被迫调整,千禾面临两难:若放弃 “零添加” 叙事,品牌辨识度将急剧下降——消费者对千禾的认知几乎等同于“零添加酱油”,失去标签后可能被海天、李锦记等巨头的同类产品淹没;若硬扛政策风险,过渡期后将面临罚款、下架等处罚。为应对危机,千禾9月启动“千禾0”系列包装焕新,试图用新标识替代原有宣传,但渠道反馈显示,消费者对新包装的接受度偏低,部分经销商担忧“产品卖不动”。

清洁标签:新故事还是旧套路?

就在业绩与政策双重压力达峰之际,千禾味业于10月31日宣布获得中国调味品行业首个清洁标签产品0级认证,试图用这场 “标准突围” 重建信任。

根据中国质量认证中心的标准,0级认证意味着产品“加工过程中无人为添加与带入添加剂风险”,需通过原料溯源、生产审计、成品检测等全链路审核。千禾同步推出的焕新包装,将水、黄豆、小麦等4-5种极简配料表前置,并用注册“0”标识强化认知,显然是想将“清洁标签”打造成替代“零添加”的新品牌符号。

但这场 “新故事” 的破绽已逐渐显现:

其一,认证含金量存疑。清洁标签目前并非国家强制性标准,而是基于T/CAS 1082—2025《清洁标签产品技术要求》的自愿性认证,行业认可度仍待检验。有业内人士指出,部分企业通过“减少配料种类但保留合规添加剂”即可达标,与消费者理解的“天然纯净”存在差距。

其二,成本压力难转嫁。获得0级认证意味着千禾需增加原料检测、生产监控等环节的投入,合规成本预计上升15%-20%。而当前酱油市场已进入存量厮杀,前三季度全国餐饮收入增速仅3.3%,9月单月增速跌至0.9%,消费者对价格敏感度极高,千禾难以通过提价消化成本。

其三,修复节奏慢于预期。尽管三季度线下收入同比微增3.69%,但前三季度整体营收仍降13.17%,线上渠道持续收缩。券商研报普遍认为,千禾“经营低点已过但修复缓慢”,清洁标签带来的品牌提振效果,可能被需求疲软与渠道乏力抵消。

食悟观点:千禾味业正面临故事难续的转型困局

伍超群曾凭借“零添加”故事,将千禾从区域品牌打造成行业黑马;如今因为政策收紧试图用“清洁标签”续写传奇,却面临更复杂的生存环境。舆情导致的信任崩塌、政策斩断的传统路径、成本高企的盈利压力,共同构成了千禾的转型死结。

2027年初的政策窗口期,将是千禾的生死线。若不能在短期内将清洁标签的“标准优势”转化为动销增长,同时控制合规成本、修复渠道信心,伍超群编织的新故事,或许只会成为千禾在行业洗牌中褪色的注脚。

正如伍超群在股东大会上的无奈坦言:“不知道何时能突破起来,只能竭尽全力”——这份无力感,或许才是千禾最真实的现状。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