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上交所官网信息,上海芯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芯密科技”)的科创板IPO申请已经“中止”,公司IPO事宜6月16日获上交所受理。这家成立于2020年1月的公司,在短短五年内已发展成为国内半导体级全氟醚橡胶密封圈的头部企业。
招股书显示,芯密科技拟募集资金7.85亿元,保荐机构为(600109)。
前五大客户贡献近八成收入,股东身兼核心客户
芯密科技成立于2020年1月,是一家专注于半导体级全氟醚橡胶材料及密封件研发、设计、制造和销售的企业。
公司主要产品包括全氟醚橡胶密封圈、全氟醚橡胶功能部件等,应用于半导体前道制程核心工艺设备。在半导体晶圆制造过程中,全氟醚橡胶密封圈是消耗价值量占比第二大的“耗材类”关键零部件,直接影响晶圆制造良率和连续生产时间。
芯密科技的核心盈利模式是通过直接向下游半导体设备厂商及晶圆厂商销售全氟醚橡胶密封圈等产品实现收入和利润。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统计,2023年、2024年芯密科技半导体级全氟醚橡胶密封圈销售规模在中国市场排名第三,在中国企业中排名第一。
芯密科技在报告期内展现出增长势头。财务数据显示,2022年至2024年,公司营业收入从4159万元增长至2.08亿元,年复合增长率高达123.39%;净利润同样呈现高速增长态势,从2022年的173万元增至2024年的6894万元。
公司的盈利能力引人注目,主营业务毛利率从2022年的41.57%攀升至2024年的62.16%,显著高于(688409)、(688605)、(301611)等可比公司30%至40%的平均毛利率水平。
然而,在这份亮眼成绩单的背后,也隐藏着诸多风险。
芯密科技面临显著的客户集中风险,且部分核心客户与公司存在股权关联,这一股权结构特征值得关注。
2022-2024年,公司前五大客户销售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均超过77%,显示出对少数客户的高度依赖。这些客户覆盖中国大陆前十大晶圆厂中的九家,以及前五大半导体设备商中的四家。
公司解释,这与其所处行业特性相关。芯密科技的核心产品全氟醚橡胶密封圈主要用于半导体前道制造设备,属于关键耗材类零部件。而下游半导体设备与晶圆制造行业本身集中度高、客户数量少、规模大,导致公司客户结构相应集中。
若未来主要客户因战略调整或行业景气度下行等原因减少采购,而公司未能及时拓展新客户并形成替代收入,将对其经营业绩带来不利影响。
值得留意的是,客户高度集中之外,芯密科技还与部分主要客户存在股权关联。
在已披露的前五大客户中,除、苏州耀德半导体外,其余三家未公开名称。公司披露,报告期内有3家主要客户通过间接持股方式持有公司权益,且持股比例均不超过4%。
《财中社》结合公开信息推测,(688072)与(688012)很可能位列其中。
一方面,2023年7月,拓荆科技通过子公司岩泉科技向芯密科技注资2000万元,中微公司通过子公司注资1000万元;2024年10月28日,芯密科技完成股份制改造后,岩泉科技持股比例为3.81%,中微半导持股0.76%,均低于4%。另一方面,拓荆科技曾在其公告中明确表示,芯密科技是其密封胶圈供应商之一,确立了双方的客户-供应商关系。
供应商集中度高、原料依赖进口
芯密科技在供应链环节同样面临较高集中度风险。报告期内,公司前五大供应商采购额占采购总额的比例分别达88%、94.38%和90.62%,显示出对少数供应商的深度依赖。
2024年,公司对单一贸易商“供应商A”的全氟醚生胶采购比例甚至超过50%,在全球贸易摩擦频发背景下如此之高的单一来源凸显了公司供应链存在的风险。
该风险结构主要源于上游材料的高度技术壁垒。全氟醚生胶作为公司核心原材料,合成工艺复杂,目前全球仅少数欧美日企业具备成熟量产能力。
尽管国内企业已在技术上取得一定突破,例如2022年芯密科技曾向本土企业中茂橡胶采购143.89万元全氟醚生胶,但此后两年该公司未再进入前五大供应商名单,反映出国内企业在产品稳定性或产能规模上仍难以替代进口。
报告期内,公司全氟醚生胶主要依赖进口。尽管公司已与主要供应商签订长期供货协议,但若未来合作生变、供应商交付能力下降,或受国际贸易摩擦、市场价格波动等因素影响,公司将面临原材料供应稳定性、及时性及成本可控性的多重挑战,进而对经营业绩造成不利影响。
实控人13名亲属持股6.85%,叔公堂舅在列
芯密科技的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为谢昌杰,他直接持有公司20.26%的股份,同时通过瓯蕊禧、电溪两家持股平台合计间接控制公司26.72%的股份表决权,总计控制公司46.98%的股份表决权。
谢昌杰是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专业毕业生,在半导体行业有丰富经验,曾任职于(688981),并在2005年至2020年期间负责某国际顶级密封品牌在中国市场的销售与技术应用。
《财中社》注意到,芯密科技的股权结构呈现出明显的家族化特征,控股股东谢昌杰的众多亲属位列公司股东。
根据招股书披露,谢昌杰共有13名亲属通过间接持股方式成为公司股东,合计持股比例达到6.85%,构成了一个具有一定规模的家族持股网络。
具体来看,谢昌杰的姐姐谢秀惠持股比例为1.04%,为亲属中最高;两位表弟、三位舅舅及一位舅妈六人,分别持股0.78%。此外,叔公、堂舅等远房亲属也持有公司股份,持股比例在0.03%至0.31%不等。
这一亲属持股结构,结合谢昌杰本人通过直接持股和两家员工持股平台合计控制的46.98%表决权,使得公司控制权在家族内部高度集中。尽管亲属持股在民营企业中并不罕见,但涉及如此广泛的亲属关系和相当的持股比例,仍然引起了投资者对公司治理透明度、决策独立性以及潜在关联交易问题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