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记者从首都“十四五”规划高质量收官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全国文化中心专场上获悉,“十四五”时期,北京市聚焦古都文化、红色文化、京味文化、创新文化,以“一核一城三带两区”为总体框架,在全国文化中心建设领域取得显著成效。
“十四五”时期,北京市用心用情保护利用好红色资源,规划建设建党、抗战、新中国成立三大红色文化主题片区,分类保护利用31处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系统保护提升抗战遗址遗迹和纪念设施,整体活化利用“进京赶考之路(北京段)”革命旧址,擦亮一系列红色地标。特别是今年7月高质量完成抗战馆改扩建,推出《为了民族解放与世界和平》主题展览,宛平城焕新开放。
首都城市文明程度不断提升。统筹推进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6个区获评第七届全国文明城区,创历史最好成绩。在全国率先实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三级全域覆盖,深入实施《北京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持续开展“文明驾车 礼让行人”“光盘行动”等系列文明引导行动,有效助力城市精细化治理,市民文明指数连年上升。
北京加强文化遗产整体性系统性保护,修订完善《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统筹推进“一城三带”建设,以中轴线申遗带动老城整体保护成效显著。
“十四五”期间,北京全力冲刺北京中轴线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有力带动老城整体保护与复兴,推进百余项文物保护修缮工程,认定312栋(座)历史建筑,探索形成“申请式退租”“共生院”等特色实践,老城文化遗产历史格局逐步恢复。2024年,北京中轴线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文化遗产活化利用不断出新出彩。北京积极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凤冠、天宫藻井冰箱贴等“爆款文创”形成文博新潮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进一步加强,创办国际非遗周,北京非遗常态化亮相大型国事活动,屡屡掀起国潮热、非遗热。
“十四五”时期,北京市以“演艺之都”“博物馆之城”“书香京城”建设为抓手,北京市民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推出“大戏看北京”文化名片、“会馆有戏”品牌,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影视高地。北京市民和游客的文化消费有了更多新空间、新地标。北京环球度假区和城市副中心三大文化设施先后建成开放,建设市区两级演艺新空间近百家。京津冀三地协同合作,文化资源更加贯通。
目前,北京市备案博物馆已达246家,挂牌类博物馆56家。去年以来成功举办“三星堆与金沙”“希腊人”“看·见殷商”等重磅展览。推出“旧书新知”品牌,真金白银支持实体书店建设,开展阅读季、十月文学月等主题活动,常态化举办春秋两季北京书市,“书香京城”蔚然成风。今年的地坛书市实现销售码洋超1亿元,较去年增长37.8%,成为金秋时节首都最具人气的文化盛事之一。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