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曾经的“创新药一哥”(300558)拖欠(688382)1.8亿元欠款一事曝光。
2023年5月,当贝福替尼二线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适应症获批时,贝达药业本应按照协议在15个工作日内支付益方生物9000万元里程碑款项,账户却一片沉寂。
5个月后的2023年10月,贝福替尼一线适应症再获批准,又一笔9000万元付款到期。益方生物等来的不是银行到账通知,而是贝达药业“资金使用安排”的延期理由。直到2025年6月25日,这桩拖欠事件才在益方生物回复上交所的年报问询函中曝光。
欠款风波,合作裂痕背后的生存压力
《财中社》注意到,拖欠事件的源头可追溯到七年前的一场“联姻”。
2018年底,急于补充三代EGFR产品的贝达药业,与手握潜力药物的益方生物签署协议:贝达以2.3亿元获得贝福替尼中国权益,包括5530万元首付款和后续里程碑款项。
协议白纸黑字约定:每个适应症获批后15个工作日内支付50%里程碑款,次年再付剩余50%。贝达药业在2019年如约支付了首付款后,却在2023年产品获批的关键节点“卡壳”。
益方生物在回复中表示,其通过邮件、电话等常规方式与贝达药业沟通后,于2024年底发出正式催款函,要求“立即付清1.8亿元欠款”。
面对投资者对欠款原因及公司声誉影响的质疑,贝达药业6月27日回应称,双方已就里程碑付款展开沟通,将妥善处理该事项,并强调此属日常经营范畴,顺畅的沟通渠道不会对公司声誉造成重大不利影响,但仍未给出具体的还款安排。
目前,益方生物已根据相关会计政策计提1800万元坏账准备(按10%比例),而贝达药业2024年年报中“账龄超过1年或逾期重要应付款”栏标注“无”,并未将这笔欠款写明。
对益方生物而言,这笔欠款已经超过其2024年全年营收1.69亿元,关系到公司现金流安全。《财中社》注意到,自2018年以来,益方生物并未盈利,累计亏损额已达26.73亿元。
贝达药业业绩波动明显,偿债能力下降
对于贝达药业而言,其2024年末账上现金仅剩4.72亿元,同比减少37%,为2019年以来最低水平;筹资现金流也同比下滑131%。截至2025年一季度,公司短期借款2亿元、长期借款11.22亿元,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10.03亿元,有息负债累计23.25亿元。
《财中社》注意到,2022年至2024年,贝达药业流动比率分别为0.82、0.84、0.66,速动比率分别为0.55、0.66、0.51,均处于下滑趋势,反映其短期偿债能力正在下降。
近五年来,贝达药业业绩呈现波动下滑趋势。2020年至2024年,公司净利润分别为6.06亿元、3.83亿元、1.45亿元、3.48亿元及4.03亿元。
面对资金链紧绷,贝达药业2024年启动“断臂求生”:研发团队从2022年末的647人减至327人,削减幅度近50%;研发投入一降再降,2023-2024年,研发投入增长率接连录得负值,分别为-8.54%和-21.59%,降幅逐年扩大。
贝达药业的困局在资本市场被加倍放大。二级市场上,其股价从2020年7月的159.82元/股峰值,跌至7月4日的57.98元,市值蒸发超过64%。
而且,医药行业的残酷在于,当贝福替尼还在三代EGFR红海中血战时,四代EGFR抑制剂和肺癌疫苗已进入临床。肺癌治疗领域正不断涌现新的研发成果,竞争愈发激烈,时刻考验着药企的创新能力与研发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