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国家强盛、民族复兴的梦想。体育强则中国强,国运兴则体育兴。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9月召开的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强调:“要创新竞技体育人才培养、选拔、激励保障机制和国家队管理体制。”这一重要论述对竞技体育人才培养、选拔、激励保障机制和国家队管理体制提出了加强创新的总体要求,为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等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
加快建设体育强国,要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弘扬体育道德风尚,坚定自信、奋力拼搏,提高竞技体育综合实力,更好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作用,把竞技体育搞得更好、更强,提高为国争光能力,让体育为社会提供强大正能量。新时代以来,体育强国建设取得新的重大成就,同时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新问题、新情况。比如,一些青少年运动员文化素养偏低、成长环境单一、家长后顾之忧增多、一些体育学校生源不足等。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是加强体育人才培养的现实需要,将为建设体育强国筑牢坚实基础。
加强体育精神培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广大体育工作者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的以‘为国争光、无私奉献、科学求实、遵纪守法、团结协作、顽强拼搏’为主要内容的中华体育精神来之不易,弥足珍贵,要继承创新、发扬光大。”体育精神是体育活动的“灵魂”。没有崇高理想和良好道德品质,运动水平再高,也无法成为优秀运动员。体育人才培养,在注重提升运动水平的同时,更应注重道德修养。青少年正值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关键时期,精神滋养至关重要。打造培养优秀体育后备人才新通道,要在年轻运动员运动训练、日常生活、竞赛比赛等各个环节,全方位、深层次加强对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注重培养其自律意识、团队协作精神以及社会责任感。
加强体育教育工作者队伍建设。教师是教育工作的中坚力量,没有高水平的体育教育工作者队伍,就很难培养出高水平的体育人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好的学校特色各不相同,但有一个共同特点,都有一支优秀教师队伍。对教师来说,想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自己首先就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要加快推进体育名师、体育骨干教师建设工程等,加大对体育教育工作者培训和能力提升的投入,通过弘扬北京冬奥精神等,引导体育教育工作者进一步提升道德品质素养、科学知识素养、创新创造素养,不断提高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吸引和留住优秀的体育教育工作者,为打造培养优秀体育后备人才新通道创造条件、奠定基础。同时,必须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和市场机制作用,比如通过聘请社会高水平专业教练,进一步提升校园运动队的竞技训练质量。
贯通体育人才培养路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分类指导,从娃娃抓起,扎扎实实提高竞技体育水平,持之以恒开展群众体育,不断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这一重要论述深刻体现出用联系、发展的眼光看待竞技体育发展,为循序渐进、遵循规律提高竞技体育水平指明了前进方向。要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建立健全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相衔接的体育人才升学体系,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提供多样化的体育项目和活动,鼓励学生参与,培养他们的兴趣和热爱,并为他们提供系统性的专业培训。比如,《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要求推进校园足球普及,计划到2025年全国中小学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达到5万所,其中开展女子足球的学校占一定比例,这将进一步推进校园足球普及,提升学生的体育素养,同时为运动员实现中学、大学、职业俱乐部、国家队等成长路径的衔接贯通创造条件。对优秀体育人才,采取灵活保留学籍、延长学制时间等方式,统筹协调好文化学习与竞技训练的关系,让他们既能参与竞技体育训练,又拥有学习深造的便利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