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光璃彩耀千年

娱乐 (3) 2025-07-06 09:05:23

  结合传统琉璃工艺与现代艺术创作的《邂逅鸢尾》,作者刘媛。
  赵 冉供图

  夏日的中国国家博物馆游人如织,“明星文物”明孝端皇后九龙九凤冠前更是人潮涌动。与之相呼应,该馆“琉光璃彩——淄博琉璃艺术展”上,一件琉璃制成的凤冠同样引发关注。历经千年的琉璃艺术,正以新的形式折射出万般光彩。

  受传统文化“君子比德于玉”的影响,在中国,琉璃首先作为玉的替代品而被认识和接受,又因其制作不易、脆弱易碎,愈显珍贵。唐代白居易有诗言:“大都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琉璃既承载着人们对澄澈通透的精神追求,也饱含哲思——极致的美好往往伴随着与生俱来的脆弱,短暂的精彩亦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

  早期琉璃多无大件,珠、簪、环等为其主要形态。南北朝以后,随着吹制技术传入,琉璃的形态更加丰富。至清代,宫廷琉璃器造型典雅、纹饰繁复,有刻花、画珐琅、洒金等品种,成为古代琉璃艺术的一座高峰。淄博琉璃承其余绪,以民间吉祥文化为根基,创造出大众喜闻乐见的琉璃器。

  如今,越来越多的琉璃艺术创作者在制作技艺、审美观念等方面进一步拓展,开创艺术新风。有创作者将琉璃烧制和内画两种技法融为一体,创造出“炫彩内画”。留白处的勾画,与琉璃的本色、奇妙的光学反应共同构成新的美学意境。

  古代琉璃多见黄、赤、蓝、白、青等颜色,今天的琉璃色彩更加斑斓。琉璃艺术创作者尝试进行多种色彩实验,将当代审美追求与中华美学精神相结合。韩美林先生参与设计的《琉璃墨彩》,便利用琉璃的流动特性重构水墨线条,既保留传统美学意境,又以流光溢彩赋予水墨新的生命力。

  可塑性是琉璃的重要特性,也是创作者思想观念和艺术表现力得以“外化”的依托。近年来,借助灯工——一种热成型工艺,许多创作者持续拓宽琉璃艺术的表现力,如展览上引人关注的《蝴蝶灵蛇花冠》等。这些作品或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或在与西方玻璃艺术的交流互鉴中更新技法、观念,使琉璃艺术在火的淬炼中历久弥新。

  当下,琉璃艺术依旧在寻找着属于自身的美学表达方式。如何将琉璃的特质发挥得淋漓尽致,如何在通俗与高雅间找到最佳平衡点,如何兼具视觉冲击力和精神内涵……这些问题需要新一代琉璃艺术创作者认真思考,在对美的求索中用火焰去书写答案。

  (作者为淄博市博物总馆副研究馆员)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