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岁大一新生:边带孙子边备考】2025年9月20日,河南洛阳职业技术学院迎来一位特殊新生——58岁的李淑平身着灰色运动服,怀抱1岁半的小孙子,在戏曲艺术学院报到现场被师生团团围住。这位来自偃师区大口镇的农村妇女,用30年时间完成从小学教师到“奶奶大学生”的蜕变,其“边带孙子边备考”的经历在社交平台引发热议,单条视频播放量突破5000万次,网友盛赞:“这才是真正的‘乘风破浪的奶奶’!”
李淑平的人生轨迹,是中原大地无数普通女性的缩影。1987年,她从洛阳师范学校毕业后回到家乡任教,在三尺讲台上坚守了34年。期间,她将三个子女全部送入大学:大女儿成为中学语文教师,二儿子在郑州从事IT行业,小女儿正在攻读心理学博士学位。
“2018年退休时,我以为人生就该围着灶台转了。”李淑平抚摸着录取通知书上的校徽回忆道。转折发生在2022年春节,当19岁的小女儿带着心理学教材回家时,李淑平偶然翻到《发展心理学》中“终身学习”章节,书中“60岁大脑仍具可塑性”的论断让她彻夜难眠。彼时,她正帮大儿子照顾刚出生的孙子,每天凌晨4点起床准备全家早餐,白天推着婴儿车在村口遛弯时,总忍不住用树枝在地上默写豫剧唱词——这是她自幼痴迷却从未系统学习过的艺术。
2023年3月,李淑平做出惊人决定:报考洛阳职业技术学院戏曲表演专业。这个选择遭到全家反对,丈夫摔碎了她从旧货市场淘来的戏曲理论书:“带孙子就够累了,还折腾什么?”但她默默用退休金报名线上戏曲课程,每天凌晨4点起床背《唱论》,趁孙子午睡时在厨房对着镜子练水袖。2024年首次高考,她因文化课差12分落榜,却意外收到洛阳职业技术学院的鼓励信:“您的艺术感悟力远超普通考生,欢迎明年再战!”
李淑平的备考场景堪称“魔幻现实主义”:厨房灶台上摊着《戏曲声腔学》,婴儿车把手上挂着英语单词卡,手机里循环播放着常香玉的《花木兰》。
“有次正练着云手,孙子突然尿了,我赶紧用戏腔喊‘儿啊莫慌——’”李淑平笑着比划,眼角皱纹里盛满阳光。这种“痛并快乐着”的状态,在2025年6月7日高考当天达到高潮:她抱着孙子走进考场时,监考老师愣了足足半分钟才反应过来。
李淑平的故事在洛阳引发连锁反应。该校戏曲学院院长王建国透露,2025级新生中50岁以上者达7人,创历史新高;洛阳市教育局数据显示,2025年全市45岁以上高考报名者较去年增长217%。在抖音#奶奶大学生#话题下,网友“豫剧迷老张”留言:“我62岁,今年也要试试!”获得12万点赞。
更深层的变革正在发生。洛阳职业技术学院破格允许李淑平带孙子上课,并在教室后方设置“亲子角”;偃师区教育局推出“银发助学计划”,为50岁以上考生提供免费网课;甚至有企业找上门来,邀请她代言老年教育产品。
“这不是个人奇迹,而是时代进步的缩影。”河南省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陈东指出,“当‘35岁职场门槛’‘中年危机’成为社会痛点时,李淑平们用行动证明:年龄从不是限制,而是生命的勋章。”
光环背后亦有隐忧。有网友质疑:“占用教育资源,不如帮子女带孩子。”对此,李淑平在开学典礼上回应:“我学戏曲不是为了当明星,是想把传统文化传给孙子这一代。”她计划成立“祖孙戏曲社”,让更多老人带着孙辈学习非遗。
教育专家则提醒:“要警惕将‘高龄求学’浪漫化。不是所有人都具备李淑平的经济条件(子女支持)和健康基础(无重大疾病),社会应提供更多元的选择,比如社区老年大学、线上兴趣课程等。”
如今,李淑平的宿舍已成为“网红打卡点”。书架上,孙子的小猪佩奇玩偶与《中国戏曲通史》并排而立;衣柜里,戏服与婴儿连体衣共享挂架。她每天的生活依然忙碌:清晨带孙子看校园里的牡丹,上午在练功房压腿,下午在图书馆查阅资料,晚上通过视频教80岁母亲唱豫剧。
“有人说我是‘励志奶奶’,但我想说,每个认真生活的人都值得被看见。”李淑平抱着熟睡的孙子轻声说,“人生没有太晚的开始,只要你想,60岁也能绽放第二春。”
窗外,洛阳的秋阳洒在校园里,一群穿着练功服的年轻人正跟着她的身影比划水袖。这一刻,年龄的界限模糊了,只剩下对艺术的热爱在空气中流淌——这或许就是教育最美好的模样:它从不问来路,只照亮前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