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坡的歌声为何能穿越时空

娱乐 (2) 2025-09-17 09:36:03
原标题:黄土高坡的歌声为何能穿越时空

悠扬的歌声从歌者的喉间飞出,那歌声里,有对黄土地深沉的眷恋,有先辈们在岁月长河中拼搏的呐喊,也有这片土地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9月9日,2025陕北民歌榆林合唱大会落下帷幕,但《山丹丹开花红艳艳》《赶牲灵》《蓝花花》等经典陕北民歌的旋律仍犹在耳。

陕北民歌,早在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何让这门古老艺术以新的姿态走进现代生活,实现更好的传承与保护?作为陕北民歌的重要发源地和传承核心区,陕西省榆林市进行了一系列探索。

源自生活的艺术

陕北民歌的生命力,源于其与土地、人民的深度绑定。

“陕北民歌最大的特点就是真挚。”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陕北民歌代表性传承人王向荣说,“它是老百姓心底的声音,没有修饰,没有伪装,高兴了就唱,难过了也唱。”

“一句‘山丹丹开花背洼洼红,先交人才后交心’,就把男女之间微妙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榆林市民间艺术研究院原院长康世进说,“这就是民歌的魅力所在。”作为国家一级编剧,康世进从小就汲取着来自民间最纯朴的人间真情和艺术营养,因此在他的戏剧创作中,总将陕北民歌“集装箱”般地搬上舞台。在此次民歌合唱大会中,他又带着自己的新作《这达达来》阐述对这片土地的热爱。

充斥着生命的张扬,陕北民歌曾把坎坷、苦难的路唱出豪迈与诗意,又与中国革命结下不解之缘,一路唱来,直到《东方红》的乐曲声在寰宇回荡。

从革命时期的传递信仰力量,到建设年代歌颂奋斗,陕北民歌始终昂扬前行,激情演唱生活。然而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包括陕北民歌在内的诸多非遗赖以生存的环境急剧变化。如何扩大陕北民歌的普及面,尤其是让年青一代能够接触、了解并喜爱陕北民歌,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找到新舞台、新传人

“这一道道山上,那一道道梁……”稚嫩的歌声从榆林市陕北民歌博物馆的传习所里飘出。这是全国首座陕北民歌主题博物馆,2018年开放以来,便以“能听、能学、能唱、能玩”的活态体验为特色,每年吸引超12万人次前来参观。陕北民歌的旋律在往来人群中不停流转。

作为博物馆民歌培训、交流与推广的延伸,馆内的陕北民歌传习所成了文化传承的“小课堂”。它常年面向所有群众免费授课,没有年龄、基础的限制,尤其吸引了不少未成年人走进来,孩子们跟着老师学唱经典曲目,在咬字、拖腔里感受陕北民歌的韵味。与此同时,陕北民歌博物馆还持续开展陕北民歌进校园、中小学生研学等活动,力图让陕北民歌的基因在年青一代心中扎根、生长。

民歌传承的舞台远不止于博物馆。夜幕降临,榆林古城老街区的“非遗小剧场”座无虚席。舞台上,一群年轻演员的深情演唱让古老的陕北民歌焕发生机。在老街上,还有临街的小舞台每周不定期演绎民歌的精彩。一些公园、社区也悄然变身,成为民歌传唱的新舞台。

为了更好地守护这份浸满黄土记忆的文化遗产,近年来,榆林以“政策为纲、资金为基、人才为魂”搭建传承体系,蹚出陕北民歌焕新之路,不仅发布《陕北民歌传承发展实施方案》等文件,更给传承人每年1.45万元至2.65万元的分级补助,且提供免费传承场所,有效激发年轻人的创作热情。

“人才培育是陕北民歌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的根基。”榆林学院陕北民歌学院副院长王蓓蓓的话,道出了高校参与传承的核心意义。2023年,榆林学院把陕北民歌纳入公需课,受到学生们的追捧。陕北民歌学院充分发挥学科优势,构建起全方位的人才培养体系:从民歌演唱的技巧打磨、原创作品的孵化创作,到舞台表演的实践指导、文化传承的路径探索,再到民歌历史的深度研究,甚至涵盖多声部民歌合唱的专业化课题攻关与人才培育,每一个环节都旨在为陕北民歌的传承注入专业力量。

数字技术激活古老音韵

数字化技术的广泛应用,也在丰富着陕北民歌的传承方式。

2017年,“陕北最后一个脚夫”柴根老先生辞世,但今天的人们依然可以在陕北民歌博物馆欣赏到他折射着旧时光的悠扬歌声。

陕北民歌博物馆在建馆之初就开始整理数据库,大量征集并实地抢救式采录民歌老艺人的演唱,为珍贵的原声建立“数字档案”。在榆林,相关单位及县域多有民歌数据库的建成,从市级媒体的《文化名人档案》到民间有识之士的采录,“民歌数字化工程”正在逐步完善。

如今,新媒体平台已成为陕北民歌传播的重要阵地。很多年轻人通过短视频、直播、线上互动,与传统民歌相逢。此次陕北民歌榆林合唱大会已实现多平台、全方位、立体化、多时段协同直播,总观看人数突破300万人次,实现了线上线下的多元深度融合,吸引了大量年轻听众。

现代传播方式增加了大众对陕北民歌的认知、认可和情感共鸣,这门古老的艺术正以崭新的姿态融入现代生活,在传承与创新中赓续辉煌。

(本报记者 张哲浩 李 洁 本报通讯员 李苗苗)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