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成功的体育赛事IP如同巨大的磁石,能迅速汇聚大众目光、促进资源整合、重塑城市形象,乃至撬动万亿级的产业链。
两年前,发源于贵州省榕江县的“村超”,从一项村民草根赛事迅速崛起为 “现象级IP”,成为乡村振兴的超级引擎。今年5月以来,另一项群众体育赛事“苏超”异军突起,凭借全民参与、文化共振与经济驱动的融合模式,成为中国业余足球联赛的创新标杆。
数据显示,截至9月7日,“苏超”前11轮已赛的65场比赛,现场观众总人数167.56万,场均约2.58万人次,线上直播观看人次超14.6亿,平台话题播放量超563亿次。而仅仅在前6轮,“苏超”就带动江苏全域多场景消费达380亿元。
在“村超”“苏超”之外,“村BA”“村排”“浙BA”等赛事活动纷至沓来,相继刷屏,展现了中国群众体育赛事的惊人活力和发展潜力。它们除了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体育生活外,还发挥引流和带动作用,促进文体旅深度融合,有力地扩大内需、促进消费,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助推器。
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的《关于释放体育消费潜力进一步推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指出,丰富体育赛事活动供给,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影响力的品牌赛事,鼓励举办区域性体育赛事活动,支持新兴体育项目赛事活动健康规范开展。
这既为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赛事经济的目标做了清晰部署。如何将本土赛事培育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IP,成为体育强国的必答题,也是讲好中国故事的新赛道。“村超”“苏超”等作为其中的佼佼者,无疑吸引了更多目光。
“赛事IP的打造需要持续的投入,需要深入挖掘利用好历史文化、民俗风情、地理环境等各种资源要素。”中央财经大学体育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王裕雄向人民网记者表示,尽管我国体育产业进入高速增长期还不长,但按照当前的发展趋势,“假以时日,一定能打造出世界级的赛事IP。”
王裕雄还表示,要想为赛事IP的打造提供足够多激励,需要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来破题。此外,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也很关键,需要耐心资本长期一以贯之的坚持,以及源源不断的创新型人才投入,持续构建商业模式和培育赛事品牌。
天府国际体育赛事研究中心主任、成都体育学院教授刘青则认为,当前部分本土赛事落地面临三大挑战:盈利模式相对单一,赛事安全与体验难平衡,区域发展不均衡。为此,他建议从三方面发力破解:一是推进市场培育,鼓励民营企业参与赛事投资,支持体育企业上市融资;二是深化“赛事+产业”融合,推动赛事与文旅、康养、教育等行业联动;三是完善基础设施,通过建设更多“金角银边”全民健身场地,为赛事下沉提供硬件支撑。
“本土赛事IP的国际化绝非一蹴而就,群众赛事在保持草根特色的同时,可逐步提升专业性与国际话语权。”刘青继续说,通过“赛事搭台、文化唱戏、商业造血、政策护航”的多维联动,“村超”“苏超”等群众赛事有望成为展示中国乡村活力与文化自信的世界级名片,最终实现从“现象级爆款”到“可持续IP”的蜕变。
相关链接: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