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台中央,一位意气风发的青年音乐家眼中尽是对新疆大地与陌生乐音的热忱。尽管双手被断裂的录音钢丝扎得鲜血淋漓,他却夜以继日录下濒临失传的十二木卡姆全曲。
这位音乐家便是万桐书——近50年时间里,他走遍天山南北抢救、守护木卡姆艺术,青丝尽染霜华,化作照亮木卡姆乐章的那一束璀璨的光。
8月4日,在新疆艺术剧院木卡姆艺术团剧场,由木卡姆艺术团创排的大型原创歌剧《木卡姆恋歌——万桐书》在此上演。这部耗时近3年打磨的作品不久前刚完成首轮演出,4场演出平均上座率超80%,创下近十年来新疆原创歌剧作品首轮演出的最好成绩。
“有一束光照亮木卡姆的乐章,有一束光在数字的长河中歌唱……”剧中唱词道出了歌剧创排的初心。2023年1月,99岁的万桐书辞世,这位木卡姆艺术的抢救者和守护者在新疆大地留下了动人心弦的生命乐章。新疆艺术剧院木卡姆艺术团下定决心在舞台上留住他的故事。
创排团队沿着万桐书的足迹开启采风路,力求原汁原味地呈现历史。“从麦盖提到喀什,我们追随万老的足迹,感受他用钢丝录音机收录珍贵文化遗产的艰辛。”执行导演伊斯拉木江·瓦力斯说。
时光回溯至1951年。28岁的中央音乐学院教师万桐书受组织委派,带着抢救濒临失传的十二木卡姆的使命和24盘钢丝录音带,携妻子连晓梅远赴新疆。在艰苦条件下,耗费数年时间,《十二木卡姆》乐谱两卷集和资料唱片终于面世。被称为“维吾尔音乐之母”的十二木卡姆得以基本按原样保留下来。
青年演员王少辉在剧中饰演万桐书。为了贴近角色灵魂,他反复研读史料,在万桐书木卡姆文献馆久久驻足。“他内心有一团火,就是对木卡姆艺术炽热的爱。”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王少辉逐渐走进万桐书的世界。
执行导演、舞蹈编导欧阳丹将采风所得的传统舞蹈动作进行提炼。“刀郎木卡姆展现雄浑力量,哈密木卡姆传递出嫁的欢愉,双人舞则细腻刻画恋爱的甜蜜。”欧阳丹表示,主创人员根据剧情需要植入现代编舞方式,力求让传统迸发新魅力。在总导演陈蔚心里,作品的创排也是所有演职人员的追光之旅。
谢幕环节,当演员们向观众深深致意,全场掌声雷动。舞台之上,是艺术家们倾尽心血的演绎;舞台之外,是万桐书们用一生守护的文化之光。
(本报记者 靳昊 赵明昊 孙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