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华夏时报微博
根据上交所官网,鉴于节卡股份有限公司(下称“节卡股份”)尚有相关事项需进一步核查,因此取消了该公司原定于8月8日的科创板IPO上会审议,这也让节卡股份成为年内首家上会前取消审议的企业。
节卡股份与越疆科技、遨博机器人一同被称为“协作机器人三杰”,2024年12月,越疆科技成功登陆港股,拿下“港股协作机器人第一股”之称,这也让市场对节卡机器人的IPO进展更加关注。不过,目前距离节卡股份IPO受理已经超过两年,而其虽身处机器人产业发展风口,却依旧面临盈利能力不稳定等问题。
针对本次IPO相关问题,《华夏时报》记者致函节卡股份,但截至发稿并未收到回复。
营收增长但盈利稳定性不足
根据公开信息,节卡股份成立于2014年,主要从事协作机器人整机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并从事包括集成设备及自动化产线在内的机器人系统集成业务。
在商业化方面,节卡股份实现了在“中国天眼”(FAST)运行维护、汽车水冷板焊接、航天装备部件装配、半导体封测等高端技术场景的应用突破,目前已广泛应用于汽车零部件、3C电子、半导体、精密制造、新能源等智能制造领域,并覆盖零售、物流、教育、医疗等消费服务领域,服务的客户包括丰田、、、、、施耐德、伟创力、智元新创、等国内外知名企业。
尽管商业化进程顺利,但节卡股份的盈利情况却并不稳定。2022年至2024年(下称“报告期”),节卡股份营业收入分别为2.81亿元、3.5亿元和4亿元,实现快速增长,2022—2024年收入复合增长率19.42%。其中,2024年公司核心业务机器人整机产品收入同比增长46.30%,但自动化产线业务受实施进度等同比下滑影响,使得整体收入同比增速下降。节卡股份表示,如果未来协作机器人市场竞争加剧、下游市场增速放缓或公司市场开拓不及预期,公司将面临收入增速进一步下滑的风险。
报告期内,节卡股份归属净利润分别为-573.57万元、-2854.73万元和622.80万元,扣非净利润分别为4.4万元、-3567.93万元和-227.82万元。截至2024年12月末,节卡股份累计未分配利润为-5803.40万元。
对此,节卡股份方面表示,公司处于市场及客户导入阶段,收入规模还在持续提升过程中。由于协作机器人行业起步较晚,发展较快,公司收入尚未形成较大规模以覆盖经营开支,是公司报告期内未盈利的主要原因。同时,协作机器人行业属于技术密集型行业,公司为完善研发体系进行了较多的投入。此外,公司在销售推广方面进行了较多的先期投入与布局,而收入的增长通常滞后于销售布局。由于报告期内销售费用相对较高,影响了公司短期盈利能力,但随着公司销售团队建设完善,报告期内销售人员增速相比于报告期前已大幅放缓,人效不断提升,使得销售费用整体增速显著下降,带动公司盈利改善。
“节卡股份业绩不稳定的根源在于其商业化节奏。”国际注册创新管理师、鹿客岛科技创始人兼CEO卢克林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协作机器人赛道仍处早期,订单以项目制、定制化为主,规模效应迟迟未见效果。节卡股份将研发、销售、管理费用前置,试图在窗口期卡位,导致业绩波动极度敏感。卢克林认为,协作机器人市场当前仍是“投入换市场”的阶段,盈利反复是常态。
值得一提的是,报告期内节卡股份销售费用均高于研发费用。招股书显示,报告期内,公司研发费用分别约为4750.92万元、7312.89万元、8623.16万元,占营业收入的比重分别为16.92%、20.92%和21.53%;销售费用分别约为7782.04万元、9775.26万元、9674.36万元,占营业收入的比重分别为27.72%、27.96%和24.16%。
对此,节卡股份在招股书中表示,协作机器人作为工业机器人领域的新兴分支,客户和市场对产品的了解程度有较大潜力,以及公司作为工业设备领域的新兴品牌,需要通过专业技术销售人员的沟通、服务,引导客户认识协作产品的特点,在知名度扩展、销售团队和渠道建设方面进行较多投入和先期布局。同行业可比上市公司中,斗山、达明以及越疆均有着较高的期间费用率或销售费用率,公司销售费用较高的特点符合行业特征。
根据天眼查,身处机器人风口的节卡股份备受资本追捧,IPO前已完成多轮融资,总融资额超14亿元。投资方包括淡马锡、软银、中信产业基金等知名投资机构。
不过,在多轮融资之后,节卡股份的股权高度分散,在首轮问询中,公司的控制权稳定性便遭到监管问询。上交所要求节卡股份说明实际控制人认定是否准确、是否发生变更、控制权是否稳定,并需结合董事提名、三会运作等情况进行解释。
对此,节卡股份也在招股书中坦言,由于公司的股权结构较为分散,且实际控制人持股比例及支配公司表决权比例将在发行上市后被进一步稀释,使得公司有可能在发行上市后成为被收购对象,存在一定的控制权变更风险。若上市后公司的控制权发生变动,可能对公司的业务发展、经营业绩及人员管理产生不利影响。
募投项目两度“瘦身”
本次IPO,节卡股份拟募集资金6.76亿元,将投资于智能机器人生产项目和研发中心建设项目,分别投入3.7亿元和3.06亿元。值得一提的是,在IPO过程中,节卡机器人曾两次对募投资金及项目进行了调整。
具体来看,节卡股份的第一版招股书拟募集资金7.5亿元,其中年产5万套智能机器人项目拟投入募集资金4.2亿元,补充流动资金项目拟投入0.24亿元。在2024年12月31日公布的修改后的招股书申报稿中,节卡股份将募资规模下调至7亿元,并将“年产5万套智能机器人项目”更名为“智能机器人生产项目”,产能目标从5万套缩减至4万套。而在招股书上会稿中,节卡股份又进一步删除了补充流动资金项目,并将募资额缩小至6.76亿元。
对此,企业战略专家、知名商业顾问霍虹屹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取消“补充流动资金”是一个微妙信号——它告诉市场,公司要把钱直接砸在产能建设上,而不是用IPO输血来维持运营。这种说法在路演故事里可以加分,但对于一家盈利尚不稳定的企业而言,这同时意味着放弃短期流动性缓冲的安全垫,市场需要判断它是底气十足还是孤注一掷。
根据招股书,2022年至2024年,节卡协作机器人整机产能分别为5000台、5000台和8000台,虽然节卡股份将产能目标从5万套缩减至4万套,但高达5倍的产能扩张将如何消化成为节卡股份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节卡股份方面表示,公司智能机器人生产项目建设周期为2年,产能释放周期为5年。预计项目将不早于2026年正式投产,投产后各年度产能分别约为1.6万台、2万台、2.8万台、3.2万台,并在2030年以后达到年产4万台协作机器人的生产规模。但如果公司下游市场增长或公司市场开拓未及预期,公司可能面临新增产能不能被及时消化的风险。
卢克林认为,节卡股份的产能扩张,押注的是协作机器人从“尝鲜”到“标配”的拐点,风险在于需求曲线能否同步抬升。
当前,协作机器人行业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随着全球制造业转型升级加速、国家产业引导以及资本助力,协作机器人赛道受到市场高度关注并吸引更多企业加入。
“协作机器人是工业机器人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专为与人类协同工作而设计,其核心优势在于安全性、灵活性和高效的人机交互能力。”萨摩耶云科技AI机器人研究员郑扬洋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这些特性使得协作机器人特别适合那些需要动态调整任务、适应复杂环境的应用场景,例如医疗辅助、小批量定制化生产等。
根据GGII统计数据,2024年协作机器人国产化率增长至90.25%,相比前一年度提升1.21%。
节卡股份本次IPO受阻,也折射出协作机器人行业的共性挑战。“尽管协作机器人在这些领域有着巨大的应用潜力,但市场的发展仍需要一个逐步培育的过程。”郑扬洋表示,目前,协作机器人的细分市场规模尚未达到足够大的水平,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市场渗透速度。此外,协作机器人的成本相对较高,例如在餐饮服务领域,其成本远高于传统人工,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大规模推广。在非工业领域,协作机器人涉及的细分市场众多,且业态差异较大。
“目前相关标准和法规仍不够完善,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协作机器人在这些领域的广泛应用。例如,在医疗手术场景中,协作机器人作为一种新的医疗器械,缺乏明确的分级标准,这给市场准入带来了不确定性。”郑扬洋如是说。
责任编辑:徐芸茜 主编:公培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