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听画中蝉鸣

娱乐 (2) 2025-08-03 08:32:15

  图为齐白石中国画《蕉叶秋蝉》。

  草木葳蕤,万物并秀,阵阵蝉鸣奏响大自然的乐章。自然界的变化启发着中国人的文化认知,这在绘画中体现得更为明显,以蝉入画就是其一。

  最初,蝉在传统绘画中的文化意象约略为两种:一种是唐代虞世南的“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蝉声悠长而嘹亮,传递出自信之感;一种则是唐代李商隐的“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蝉声孤寂而清逸,抒发着落寞之情。后来,蝉又多了一些“禅”味,与多变的笔墨相融,耐人寻味。

  对画家而言,画蝉不应止于写实,而需体会其中蕴藏的文化精神,才能开辟画之新境。譬如,明代沈周《卧游图》册中有《秋柳鸣蝉》,描绘了一只趴在柳枝上的墨蝉。此蝉虽没有五代黄筌《写生珍禽图》中刻画得那般栩栩如生,然其神似之韵丝毫不减。沈周在画上题诗曰:“秋已及一月,残声绕细枝。因声追尔质,郑重未忘诗。”意即虽已入秋,但掩映在绿树中的鸣蝉却没有焦虑,还在继续自己的吟唱,仿佛已经步入老年的诗人,犹自不能忘记诗歌所以存在的意义。由此,笔墨超越了现实,成为文化精神的延续。

  将相同的文化精神融入创作,不同时代的画家便有了跨越时空对话的可能。清代李鱓《花鸟十二开》之《蝉》中,一样是柳树与蝉,李鱓画得更潇洒清爽。画家虽在画上抄录了李商隐的《柳》,却忽略了原诗传递出的伤感之情,并题曰:“夏六月,溽暑蒸人,偶写高柳鸣蝉,觉有清凉之气。”他画的显然是当下的心境,而心静体凉,本是自然之义。

  近代以来,画蝉者中不乏名家,比如齐白石、王雪涛、唐云等。白石老人曾言:“学画五十年,惟四十岁时戏捉活虫写照,共得七虫”,可知其笔下的工细草虫源自现实观察。白石画蝉,多配以写意花卉,呈现出工写结合之趣。但更多的画家要么追逐写实,一味写生;要么追逐意象,一味写意,很少有人能超越当下,升华自己的精神,以更宽广的视野看待花鸟画创作。这提醒着今天的美术工作者,不能只追求技艺的提升,而忘记了绘画的初衷——对情感的抒发、对生命的感悟、对传统文化精神的传承与发扬。

  静听蝉鸣,不只靠耳朵,更要靠真诚的心,继而在创作中使写实与写意合而为一,实现对花鸟画传统的超越,蝉声才可以穿透画面,或嘹亮悠远,或高妙清凉。

  (作者单位:中国艺术研究院)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