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外公张万春,是鲁中乡间的一位普通老农。抗战后期,年轻力壮的他是齐鲁大地千千万万支前民夫中的一员。许多年后,当我从研究地域美术史、策划美术展览的角度,逐渐开始接触山东的红色主题美术创作,看到一件件描绘红嫂救伤员、全民大生产、“母亲叫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的感人作品时,遥想起外公小腿上于支前过程中留下的褶皱,越发真切并具体地认识到在老一辈山东人中,“军民鱼水情”这5个字书写得是多么普遍和深刻。这也促使我策划了“蒙山高 沂水长——纪念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暨‘传承弘扬沂蒙精神’主题美术作品展”。
抗战时期山东军民鱼水一家亲,以沂蒙地区最为典型,艺术家们也自然而然地将画笔对准沂蒙。在各时期创作中,虽然艺术家们的表现方式各美其美,但情感投射高度一致,以深刻的主题性和鲜明的艺术个性,传递着军民鱼水情深。
用乳汁救伤员的“沂蒙红嫂”,冒着生命危险掩护、抚育革命后代的“沂蒙母亲”……沂蒙女性为中国革命胜利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也是艺术家表现的重要对象。单应桂中国画《沂水欢歌》(见图)等作品,以写实的技巧展现女性的柔美、自信和质朴,通过“洗军服”等细节巧妙点出爱党爱军主题。
陈毅同志曾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表现沂蒙人民支前行动,艺术家们各有所思。陈国力、吕建军创作的油画《丰碑》,将斑驳沧桑、象征人民群众踊跃支前的手推车置于群山之巅,一览众山小,以强烈的象征性赋予支前史诗般的宏伟意象。
随着时代发展,艺术家们不断深耕沂蒙精神。在尺幅巨大的中国画《山东抗日根据地建设(沂蒙丰碑)》中,李学明用写意的绘画语言,对300多名军民学习、生产、训练、运输的场景展开全景式描绘,让激情燃烧的岁月在画纸上艺术重现。
一件件作品或优美或雄浑,或直抒胸臆或曲径通幽,是艺术家们走遍沂蒙山山水水,深入历史现场、深刻研究史实后反复锤炼的结晶。如今,这些作品成为被观察、被研究的样本,为沂蒙精神写下生动注脚。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故事,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艺术。战争的硝烟虽已远去,但“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却在一代代艺术家笔下得到传承和弘扬。
(作者单位:山东美术馆)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