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和车都没了 但我救了1个人”
【“钱和车都没了 但我救了1个人”】7 月的北京,本应是夏日炎炎、蝉鸣阵阵,可谁也没料到,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打破了城市的宁静,带来了无尽的危险与挑战。7 月 26 日深夜,暴雨如注,疯狂地倾泻在怀柔区琉璃庙镇,短短几个小时内,降雨量就达到了惊人的数值,整个小镇瞬间被洪水的阴影所笼罩。琉璃庙镇的老公营村,在这场暴雨的肆虐下,陷入了一片混乱。袁振华一家,原本正为生活忙碌奔波,而此刻,他的心中却被一份焦急填满。家中老父亲身体抱恙,急需一笔钱去看病,那 2 万元现金和相关证件,此刻正放在自家车内。他深知这笔钱对父亲的重要性,于是,在暴雨稍歇的间隙,袁振华决定冒险前往停车处,希望能找回这些救命钱和证件。当袁振华踏入雨中,雨水瞬间打湿了他的全身。街道上早已积水成河,水流湍急,每走一步都异常艰难。但为了父亲,他咬着牙,在黑暗中摸索前行。就在他艰难行进时,一束穿透雨幕的车灯,在不远处闪烁着,吸引了他的注意。走近一看,一辆白色轿车歪歪斜斜地停在路边,车门紧闭,而车内传出微弱却焦急的呼喊声。“车里还有人!” 袁振华心中一惊。此时,洪水已经漫至他的膝盖,且水位还在不断上涨。情况万分危急,每一秒都关乎生死。袁振华没有丝毫犹豫,心中只有一个念头:救人!他深吸一口气,迎着湍急的水流,毫不犹豫地冲向被困车辆。水流的冲击力远超想象,袁振华好几次险些被冲走,但他凭借着顽强的意志,一步步靠近轿车。来到车旁,他发现车门因水压无法打开,于是,他咬紧牙关,用尽全身力气,试图从副驾驶的窗户将被困者拽出。雨水不断地灌进他的眼睛、鼻子和嘴巴,模糊了他的视线,可他始终没有放弃。终于,在一番努力后,他成功地将车内的人拉了出来,并紧紧抱住对方,艰难地朝着旁边的平地走去。就在他们刚走到安全地带的瞬间,只听 “轰隆” 一声巨响,山上的大水如猛兽般汹涌而下,刚才那辆被困的轿车,瞬间被洪水吞噬,消失得无影无踪。袁振华惊魂未定,转身看向自己停车的方向,却发现自己的车也早已被汹涌的浊流卷走。
那一刻,他心中五味杂陈,那 2 万元现金,是父亲的救命钱,如今却随着车子一同没了踪影。等大水渐渐退去,袁振华试图寻找自己的车,哪怕能找回证件也好。他在泥泞中四处搜寻,可车子就像人间蒸发了一样,不见一丝踪迹。面对如此困境,袁振华的脸上却没有丝毫后悔之色。当被问及此事时,他只是平静地笑了笑,说道:“钱没了,车也没了,但是我救了一个人啊,我觉得挺值的!” 这句朴实无华的话语,却如同一束光,照亮了人们的内心。
在这场暴雨中,挺身而出的普通人不止袁振华一个。在北京市密云区太师屯镇葡萄园村,强降雨导致村庄大面积被淹,有群众被困。当地村民自发组织起来,利用铲车协助消防人员使用救援船将被困群众救出,并将他们安全转移至临时安置点。当日早上,暴雨引发的山洪造成附近多个小区和村庄被围困,多辆车辆被冲走。据悉,7月26日以来,北京密云强降雨引发山洪泥石流,多个村庄受灾严重。包括消防、志愿者等多方救援力量,在28日汇集在太师屯镇附近,展开救援行动。葡萄园村村民表示,就这片区域,我们哥儿几个已经把人疏散得差不多了,我们都是当地人,手里有铲车,有船。还有水性特别好的人,对这都特别了解。我们自己自发组织开始救人,有个人在这一块区域拉了3船人,17条人命。另一个人用铲车端了差不多10多趟,用铲斗端出来有80多条人命。消防员对地貌特征不熟,我们给他们带路。记者称,从这辆铲车上卸下去的消防救援冲锋舟,已经带着被困的村民即将回到铲车上。
在这场全民救援中,葡萄园村涌现出多个感人场景:有驾驶自家渔船往返3次,救出17名被困群众,其中包括3名孕妇和2名婴儿;65岁的老党员张德发撑着木盆,将89岁的独居老人背到安全地带;妇女主任组织村民搭建临时灶台,为救援人员煮了200余个热鸡蛋。"我们没有超级英雄,但每个人都是彼此的守护神。"太师屯镇党委书记在安置点动情地说。据统计,此次救援中村民自发投入铲车3辆、渔船5艘、绳索200余米,与消防、武警等专业力量形成有效互补。这种"专业救援+民间互助"的模式,为超大城市防汛提供了新思路。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救援中科技力量发挥重要作用。密云区水务局通过"数字孪生"系统,提前6小时预测葡萄园村将成泄洪通道,为人员转移争取宝贵时间。消防部门使用的无人机热成像仪,在浑浊的洪水中精准定位被困者位置。而村民们自发建立的"葡萄园救援微信群",实时共享水情信息和救援需求,成为民间自救的"神经中枢"。
"过去救灾靠吼,现在靠数据。"参与指挥的北京市应急管理局副局长感慨。据统计,本次暴雨中,北京启用各类智能监测设备1.2万台,发送预警信息3800万条,通过"北京应急"APP接收群众求助2.3万次,科技正深刻改变着防灾减灾模式。
北京城在持续多日的暴雨中经历着严峻考验。截至28日24时,全市因灾死亡人数升至30人,其中密云区28人、延庆区2人。面对这场突破历史极值的极端天气,北京以“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为准则,累计转移80332名受威胁群众,用行动诠释了超大城市应对自然灾害的治理智慧与人文温度。自7月23日以来,北京遭遇持续强降雨侵袭。气象数据显示,全市平均降水量达165.9毫米,密云郎房峪和朱家峪最大降水量高达543.4毫米,怀柔东峪最大降水强度达95.3毫米/小时。这样的雨量相当于短时间内向城市倾倒数百个西湖的水量,导致密云水库入库水量累计达7.3亿立方米,水库持续超汛限水位运行。暴雨引发的次生灾害同样触目惊心:密云、怀柔、房山等山区道路塌方137处,301条山区道路封闭;潮河、白河等河道出现超警戒水位洪水;密云区19个乡镇、怀柔区15个乡镇、房山区21个乡镇出现严重内涝。
这场暴雨既考验着城市的防汛能力,也检验着社会治理的温度。从密云水库的精准泄洪调度,到葡萄园村的民间自救;从智能系统的科技赋能,到全民参与的防汛意识,北京正在探索一条"政府主导+社会协同+科技支撑"的防灾新路。正如水利专家王忠静所言:"当每个普通人都能成为防汛链条上的一环,这座城市就真正筑起了铜墙铁壁。"
面对极端天气,北京展现出强大的应急管理能力。7月28日20时,防汛指挥部启动全市防汛一级应急响应,非必要不要求员工到岗上班,学校停止线下教学,在建工地全面停工。市交通委调度1200辆应急运输车辆,在地铁、公交停运期间保障转移群众出行;市商务局启动生活必需品保供机制,确保300家超市门店粮油肉蛋菜储备充足;市卫健委在安置点配备132支医疗队,为群众提供24小时医疗服务。
袁振华在暴雨夜的英勇之举,只是这场灾难中众多感人故事的一个缩影。在天灾面前,人们或许渺小,财产或许会遭受损失,但人性的光辉却在这一刻被无限放大。无论是袁振华舍财救人的无私,还是众多救援人员不顾危险的奔赴,又或是村民们之间的相互帮助,都让我们看到了在困境中人们的坚韧与善良。这种精神,如同火炬,在黑暗中传递温暖与希望,激励着我们在面对困难时,勇往直前,携手共进。相信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琉璃庙镇定能早日恢复往日的生机,而这些在灾难中涌现出的感人故事,也将成为人们心中永恒的记忆,时刻提醒着我们人性的美好与力量。